ore body;mass of ore
賦存于地殼中或地球表面并具有各種形態(tài)、產(chǎn)狀和一定規(guī)模的礦石自然聚集體。礦床的基本組成單位。礦體的固定受工業(yè)指標的限制,其形態(tài)、產(chǎn)狀和晶位等隨礦產(chǎn)工業(yè)指標的不同而不同。
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石堆積體。有一定的形狀、產(chǎn)狀和規(guī)模。除礦石外,還常含有無用的巖石和礦物,稱為夾石或脈石。礦體周圍無經(jīng)濟價值的巖石是礦體的圍巖。礦體與圍巖的交接形式多種多樣,有的界限清楚截然,有的逐漸過渡(漸變)。在后一種情況下,礦體的邊界需要根據(jù)對所采巖石、礦石樣品的分析結果,按礦石邊界品位加以確定。
礦體形狀受控礦地質因素(地層、巖石、構造等)和成礦作用方式(沉積成礦、熱液充填成礦、交代作用成礦等)決定。根據(jù)礦體在三度空間延伸比例的不同,通常將礦體形狀分為3類:①等軸狀礦體。三度空間上大致均衡延伸的礦體,有礦囊、礦巢等,一般規(guī)模較小。②板狀礦體。兩個方向(長度、寬度)延伸較大、另一個方向(厚度)延伸較小的礦體。此類礦體最常見,典型代表為礦層和礦脈。礦層是指與上下圍巖在同一地質時期形成,且與圍巖層理產(chǎn)狀一致的礦體,多見于沉積礦床和變質礦床,如鐵礦層、煤礦層和鋁土礦層等。礦脈是產(chǎn)在各種巖石裂隙中的板狀礦體,系由含礦物質充填圍巖的裂隙而成。如金礦脈、銅礦脈等。礦脈和礦層都夾持在圍巖中,其上部的圍巖稱頂板(頂盤、上盤),直接伏于其下部的圍巖稱底板(底盤、下盤)。③柱狀礦體。指一個方向延伸長而另外兩個方向延伸很短且大致相等的礦體,包括礦柱、礦筒、礦管等,如鉛鋅礦柱、金剛石礦筒。除上述3類礦體形狀外,還有一些過渡類型礦體(如透鏡狀礦體)和復雜形狀礦體(如梯狀礦脈和網(wǎng)脈狀礦體)。
以上信息僅供參考